
節氣是處暑四時輪轉的標識表記標幟。 盛夏已過,新涼倏忽之間便迎來了秋季的遞好第二個節氣——處暑。 處暑于每年公歷8月22-24日交節,處暑今年為8月23日。新涼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云:“處,遞好止也,處暑暑氣至此而止矣。新涼 ”意為正在此以后暑熱漸消,遞好秋涼漸起。處暑 但如果認為就此辭別了炎熱,新涼還為時過早。遞好 俗語說“處暑天還暑,處暑恰似秋山君”,新涼炎熱的遞好“秋山君”仍然會威風一陣子。 南方傳達“處暑十八盆,氣候天然涼”之說,意義是處暑以后,人們每天還得用一盆水沖涼,待洗過18盆,到了白露后,才真正覺取得秋涼。 雖然氣候沒有當即轉涼,但此時已顯出秋高氣爽的初秋特點。 夙夜冷風習習,常常時還會下一場微雨,正是“漸有新涼遞好秋”。 “氣收禾黍熟,風止草蟲吟”。 農戶又初步了勞碌的秋收,苧麻要收,棉花要摘,芝麻要拔,還要翻地種蘿卜、采摘晾曬黃花菜,統統依時而行。 對漁平易近而言,處暑以后將迎來漁業年夜豐收。 沿海區域正在處暑節氣前后舉行開漁節,慶祝3個眾月禁漁期的終了,歡送漁平易近出海。 開漁節上不光有厲肅正穆的祭海儀式,更有百舸入海、千帆啟航的雄偉熱鬧。 此時海水偏暖,魚蝦貝類發育成熟,人們可以年夜飽口福,盡情享用種種鮮美的海鮮。 處暑正在時刻上與中元節接近,節氣風俗中也融入了少量祭祖思古的行動,好比臨水的處所常有放河燈的風俗。 此俗源于佛教盂蘭盆會,含義告慰亡靈、報養怙恃之恩,后來又加入祈禱親人安康、稻谷豐收的情意。 河燈一般用紙做成,樣式互異,有的形如船,有的狀如荷花,有的恰似碗盆。 燈紙外涂蠟,內有蠟燭,點燃后任其正在水面漂浮。 空中明月朗照,水面燈影閃耀,如繁星落水明滅浮動,別是一番美景。 處暑正是夏秋結交之時,人體易受“燥邪”煩擾,平易近間眾食清涼滋補之物,以消暑防燥。 鴨子味甘性涼,減緩秋燥下場分明,很合適行動處暑的潤燥食物。 俗諺說“七月半鴨,八月半芋”,夏歷七月中的鴨子最為肥美。 此時吃鴨子也是討個好彩頭,江蘇一帶有句老話叫“處暑送鴨,無病各家”,正在處暑時燉個老鴨煲或是炒個鴨塊,盛出的第一碗要先請鄰人試試。 處暑鴨子的服法,各地幻術迭出,有清熱潤肺的蘿卜老鴨湯,有噴香醇鮮甜的酒釀蒸鴨,還有往鴨肚里塞入各色食材的八寶鴨,既養分又鮮味,令人垂涎。 酸梅湯也是消燥良品。 俗諺有“處暑酸梅湯,火氣全退光”之說。 北方的酸梅湯眾以山查為主料,江南則是用烏梅。 江浙一帶盛產一種核小肉厚的小青梅,天然曬干后,用木炭來熏,制成的烏梅帶有淡淡的煙味,食之唇齒留噴香。 將烏梅與冰糖、甘草、陳皮、鮮薄荷、玫瑰茄同等煮,不多時便可得一鍋酸中帶甜、甜中微咸的酸梅湯。 清末蘇州彈詞藝人馬如飛將二十四節氣與呆板戲劇名聯合,編了一首彈詞《二十四節氣并戲文名》,其中秋季的6個節氣這樣唱道:“立秋向日葵花放,處暑西樓聽晚蟬。 翡翠園中零白露,秋分折桂月華天。 爛柯山寒露驚鴻雁,霜降蘆花紅蓼灘。 ”處暑對應著明末傳奇《西樓記》,講的是才子佳麗西樓相會的故事。 那軟糯悠久的音調唱起來,滿滿的秋韻委宛,令人重醉。 (杭州師范年夜學副傳授袁瑾)。